2017年读过最好的十本书

2017年读过最好的十本书

「誰也不知真是什麼樣的東西。」她堅定地說。「眼睛看得見的一切東西終究是關聯性的產物。在這裡的光是影的比喻,在這裡的影是光的比喻、我想您也知道的。」

「沒有人擁有已經完成的人生,所有的人永遠都是未完成的。」

《刺殺騎士團長》。我在2017年快结束的时候,才看完这本书。书是从台湾的「誠品網絡書店」预购的,12月12号上市,我在15号收到就开始看,这半个月的时间里,我从纽约到波士顿,从波士顿回到纽约,一直在看这本书。我之所以将前面三段小说中的引言都放在前面,是我觉得,这三段话,可以说是串起整部小说的主旨所在了(当然是个人感觉。)。在这个十大好书的推荐里,我不作太多的解释或者剧透,就纯粹说感受上的东西(有机会或者会写个长评)。

村上春树的写作,也许与他的大学专业有很大的联系(早稻田大学戏剧系)。他在小说的书写中,不会出现太多的多余的“物品”以及“人物”,就如同那句契诃夫说的,广为流传的名言:「如果故事中出现枪,就必须发射!」一样——原意是指戏剧结构,如果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把枪,在剧终前必须要击发。在村上的小说里,出现的人物,物品,都一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情节推动性,而这本小说的重要物品是一幅画,名为《刺杀骑士团长》,人物是idea骑士团长,以及后来的免色君——他引出了秋川麻里惠,麻里惠启动了这部小说里,更深一层次的“冒险”,而在魔幻的穿梭之后,最终回归现实的平淡。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,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好也最成熟的一本,有种结合了《發條鳥年代記》以及《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》的感觉——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穿梭,于意念和隐喻中寻找自我。

2

“在农业革命中,人类已经删去了动植物的台词,让泛灵论的这出大戏只剩下人类与神之间的对话。而到了科学革命,连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。现在,整个世界已经成了独角戏。”

《未来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•赫拉利,是一位“神人”。1976年生,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,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,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。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,发表过《骑士时代的特殊战役(1100-1550)》(2007)、《最后经历:战场启示和现代战争文化的创生(1450-2000)》(2008)等著作,以及若干有关战争史的论文。在经历了严谨而漫长的历史学专门训练之后,他便转向了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,而且还特别热衷于研究除了历史学之外的学科,从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人类学、生态学、政治学、文化学到心理学等等,而《未来简史》正是在这么多学科的角度出发,而写成的一本对于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,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的书。阅读的过程是挺震撼的,在人类进化的浪潮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主义,穿插在人类史中的每一个缝隙里,以往没有细想,但现在可以了。

3

“他们身处丰饶之中,却逐渐饥饿至死。”

“芸芸众生何其渺小,吾为众生之一,更如沧海一粟;亘古的时间,不断带来新事物,吾虽愚钝,但知珍惜每一刹那,辛勤囤积知识,历时三个寒暑;吾已白发苍苍,但仍追求不懈,像暮星,超越人类思想的极限。”

《太空漫游四部曲》中我最喜欢的是《2001:太空漫游》与《2010:太空漫游》,前两本已让我折服,后面的两本再怎么不好,也足够了。其实后两本也不是说不好,只是不能比,2001和2010的震撼到了2061和3001却变成了肥皂剧般的故事,最后我能读完大概是在追求一种看电视剧般,需要个完结的感觉。《2001:太空漫游》完成于1968年,《2010:太空漫游》完成于1982,这种超前的想像力以及流畅的小说书写,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觉得震撼,又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快感。这一整个太空漫游的故事,可以列为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了。

4

"But my experiences have undoubtedly shaped who I am today, providing me with unshakeable faith in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——however it is formed——and a belief in the goodness of peop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grasping opportunities as they are presented. "

这本书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入围之一的《Lion》的原著。因为耳闻过背景故事,觉得非常感兴趣,所以坚持先看原着。该书是事件的主角的回忆录:纪录他怎麽在五岁的时候和哥哥在火车站走失,一个人在害怕丶紧张以及无时间观念之下被火车运到印度的另一端,在颠簸流离的危险街头生活之后被孤儿院收留,最后被澳大利亚家庭收养的故事——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。在二十几年后,Saroo最终凭藉着模糊的记忆,以及强烈想要寻回母亲以及哥哥的愿望,花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,用Google Earth找回自己生活的小村庄。

我知道如果去看电影的话肯定会哭,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,有很多处都非常非常感动,他能找回亲生母亲本来就是个奇迹,而他对两个家庭的处理方式,也让人感动(强烈希望这本书能出中文本,因为写得实在是非常好非常真挚)。

5

“我亲眼目睹,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。”

“一条铁路线就像一道伤口切过小镇,在矿井口附近终止。 ”

“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革命,格雷戈里心想,你可以让他诞生,但后来如何就全然不在你的掌控之下了。”

“世纪三部曲”从第一本——《巨人的陨落》开始。刚读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三部曲,而且每一部三本。所以就懒洋洋地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第一部。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有种“靠?这样就完了?”的不爽,然后才发现后面还有两部。于是前前后后用了快两周的时间,把这套超级厚的「世纪三部曲」看完了。

一部三本,一本三四百页厚,三部就是三千多四千页,这也许是我看过最长,最精彩的历史小说。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没有期待我能这么快,或者能耐着性子看下去的。但Ken Follett真的太会讲故事了,一百多年的故事,写得紧凑又好看。贯穿整个20世纪的历史大事件,发生在里面的五个国家五个家族的不同的感情纠葛,那么真实——那些爱恨情仇,柴米油盐的生活在战争面前如烟灰。而当看完这九本书的时候,会发现,回顾过去,那些残忍沉重的历史战争,人类冲突,每一天,都已像是当下的每一天那样平常而已。

6

「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里,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,应该就是: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——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。」

「我只是隐隐地感觉到,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。但即便如此,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。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,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,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。」

之前就看过是枝裕和导演的小说《奇迹》,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写得很感人,这大概就是厉害的导演的闪光之处。先前耳闻过这本书的同名电影,也很出名,只是一直没看。但是看到由导演写的原着小说倒是一出版就想买来看了(这个习惯改不了)。是枝裕和不仅是个厉害的导演,也是个厉害的写作者 ,他的故事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细腻,行文中酝酿着一股沉稳的力量,慢慢散发出来,特别让人感动。

7

“如果米开朗琪罗天生就是痛苦丶不快乐的,那么西斯廷礼拜堂的工作,正如他在信中的诸多埋怨所表明,更让他觉得人生悲惨。不只是脚手架上似乎干不完的活让他觉得痛苦,礼拜堂外纷乱的时局也让他无一刻觉得安心。”

“歌德于一七八零年代走访罗马之后写道,未去过西斯廷礼拜堂,就无法了解人的能耐有多大。”

2017读到最好的一本艺术书籍,纪录了米开朗琪罗绘制举世闻名的“西斯廷礼拜堂拱顶湿壁画”的漫长艰辛过程。以小说的叙述写就的艺术故事总是好看的,这类叙述被安插在历史的石板的断层里,裂纹里,身体上……你要是低头仔细看了,你就看得到了。米开朗琪罗也好,达芬奇也好,还有拉斐尔也好,天才背后是不分日夜的坚持。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西斯廷礼拜堂看看这些壁画。

8

「衰老如此可怕的原因,当然是它动摇了我们有关生命信念的基础,即生命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,是一种成熟,我们本来期望这种成熟是灵魂向更多光明进化时的一步。衰老破坏了这个幻觉。」

《过去的痛》——最难写的往往都是对于痛苦,对于漫长岁月的点滴的剖析以及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,作者梅·萨藤是个了不起的散文写作者,就这本书来说,她做到一种类似阅读小说般的效果,从而可以让我非常平缓且带着感动及敬畏的心情读下去。这是我今年以来读到最好的一本书的之一,因为英文原著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就的两本书,中文本合成一本,所以特别厚,五百多页,非常值得一看。

9

「我们的家教好像什麽都有,就是没有性教育。」妈妈诧异地看着她,回答:「什麽性教育?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。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?」思琪一时间明白了,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,他们旷课了,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。」

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是一本太沉重的小说。作者林奕含在出版这本书的不久后就自杀,那些新闻,当时我也有看到。她说这部小说里发生的事,是她曾经历过的。于是在看的时候,就不断地想起那些新闻,不断地告诉自己,这不是小说,这更像是一个回忆录,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剥光放置在仍然保守的社会环境里。所以我觉得这是与其说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,不如说是以一个“幸存的标本”般的方式,将它叙述出来。她无疑是有才华,而且是非常难得的,她自杀的时候,才26岁啊。这本书,文笔也好,情节的流动也好,都非常好。中文简体版,据说也快上市了,封面是朋友设计的,所以已经先看过(下图)。

10

“假设十个人站在一座小山上,使用同一部相机,拍摄同一个景象,其结果会非常接近。但同样还是这十个人,如果几天坐在那里,还是描绘这一处景象,结果就会明显不同⋯⋯我们观看同样的景象,但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。”

《现代艺术150年》,这是一本我差点错过的,很好的书。四年前这本书刚出英文版的时候,我买了英文精装版,然后因为后来去香港去伦敦又来了纽约,它就一直被遗忘在广州家里的书架上。直到今年不久前出了中文版,在微博上看到许多人的推荐,所以上次回去就买了中文版。那时候还没发觉我买过这本书的英文版,直到我翻开这本书,看到附赠的艺术地图,去搜了作者的名字,之后才恍然大悟。Will Gompertz也是一位怪才了,他在这本书里写的很多句子,都如同上面那句一样,让我突然觉得:“嗯!有道理!”,他用一种比较轻松易读的方式讲述艺术史,同时又十分严谨,非常难得。所以非常适合更多的非专业读者看。

{}

{{{{The End}}}}

{}

祝:

閱讀愉快,新年快樂!

黄信然

黄信然,自由撰稿人,现居纽约。曾任图书出版编辑,时尚爱好者。英国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时尚商务管理硕士。已出版三本长篇小说,无数短篇小说与时尚评论。工作联系(直接后台留言)。

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